如何通过高水平保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凯发k8国际首页
- 发布日期:2023-11-03
- 浏览次数:2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重要论述,不仅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思维与实践要求,更为我们迈上新征程继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
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良好生态环境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生动力。首先,新发展阶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保护作为支撑。高水平保护不是不谋发展,而是以绿色为引领,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离开绿色环保的发展,既不符合新发展理念,更谈不上高质量。其次,高水平保护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把好关、守好底线,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才能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第三,高水平保护可以通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环境标准提升,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高水平保护也依赖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路径,更离不开高质量发展提供的基础保障。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高质量发展依赖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可以显著提高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实际使用效率,大幅度提升环境治理效益,将经济发展中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市场、资本、财税、金融等诸多政策工具,也有利于推动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和环保产业发展,发挥促进高水平保护的效果和价值。
以更主动稳妥的策略和方法推动高水平环境保护
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六个必须坚持”。自觉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考量,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地统筹发展和保护。
在战略上,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对标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核心,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在战术上,要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在精准治污方面,做到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切忌搞“齐步走”“大撒网”。在科学治污方面,遵循客观规律,强化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成因机理及内在演变规律、传输路径和控制途径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谋划对策、推动落实。在依法治污方面,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推进、依法保护,助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在策略上,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做好“六个统筹”,即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统筹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统筹城市和农村、统筹陆域与海洋、统筹传统污染物与新污染物防治。
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深化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供绿色路径。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污染防治重点领域、重要区域和关键环节,以更高标准打几个漂亮的标志性战役。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产能过剩。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动能。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升绿色产业体系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牵引作用。探索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分销以及回收处置利用全产业链绿色化,加快工业领域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稳妥有效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持续加强产业集群环境治理,明确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引导产业向“专精特新”转型。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高品质生态优势赋能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科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监管,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聚焦生态产业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两山”实践探索,不断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培育绿色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促进生态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高端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引领构建技术转化应用创新体系,提升支撑生态环境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环保装备产品供给能力,壮大生态环保产业。加大环境科技创新、绿色金融创新、产业模式创新力度,加快新一代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与生态环保产业融合,提升生态环保产业竞争力,切实把生态环保产业的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需求。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